山西六合心意拳源流传
人说山西好风光,地肥水美五谷香。在祖国百花齐放,争奇斗艳的武术大艺苑里,有一株扎根山西沃土的奇葩——《山西六合心意拳》。它以独特的健身方法、神妙莫测的技击绝技著称于世,乃中华民族武库中的瑰宝,是古代山西人民对中华武术的一大贡献。
山西六合心意拳始祖姬龙峰
话说明末清初时,有一位杰出的人才,生得龙眉凤眼威仪非凡,此人姓姬名际可、字龙峰,祖居山西省永济县尊村,生于1602年(明神宗万历三十年),卒于1683年(清康熙二十二年)。一日风和日丽,姬公访高人游陕西终南山,但见高山流水,翠柏苍松,远看雄鹰搏击,山中古刹钟声,好一座藏龙卧虎的雄伟山峰,当晚姬公就宿庙里。翌日一早,姬公起身见云雾山中一片空地,有一异人龙腾龙跃、忽隐忽现,刚想走近,异人一闪身便从后墙越进庙里,一连数日每天如此。姬公求见心切,远远望见便一躬到地,忙说:“姬际可拜见师祖。”异人躲避不及来搀扶姬公,姬公抬头心里不觉惊赞:异人两目炯炯有神,两道白眉直通两鬓,根根银髯飘洒在胸前,面似重枣,声如浑钟,一派仙骨,恰似李太白下凡。俗话说:“久旱逢甘雨,他乡遇故知”,“徒访师,师访徒”。形容人们遇到千古知音时的渴望、喜悦心情。俩人一见如故,互有相见恨晚的情感,叙谈了通霄。异人郑重地取出一部书授给姬公,姬公一再叩谢,再三请问师祖尊号。师祖曰:“不必问我的姓名,只要你回去深专书中的奥秘,流传后世,吾平生愿足矣。”姬公回到家中,打开书观看,是南宋民族英雄武穆王——岳飞拳经。从此姬公朝夕研练,卓然成家,尤精于枪法,见的人都说是神枪。姬祖师因旅途携此器械不便,根据拳经:“一阴一阳者为道”、“一阖一辟之谓变”、“阴阳不测之谓神”、“往来不绝之谓通”和“阴阳相合、刚柔相摩”、“五行生克制化”的原理,把枪法演变为拳法,把阴阳五行做为拳法之总纲。此拳生生不已,变化无穷,神出鬼没无敌于天下,古时又称此拳为神拳。姬公将神拳(又名:守洞尘技)传尊村,使尊村成为精武之乡,其侄姬运亨得之,于1645年应“顺治乙酉科”成武举。姬公艺授南山郑氏,郑氏传河南洛阳马学礼,马学礼传马三元、张志斌等,在河南回民诸地秘传不已,成为姬氏六合心意拳之南支。姬龙峰祖师将六合心意拳传12岁少年曹继武,习之“十有二年技勇方成”。但当时不为人知,于1693年应“康熙癸酉科,联捷三元,钦命陕西靖远总镇大都督。”曹继武又传李政。
李政,字太和,山西永济县人,清乾隆时人,拜池州曹继武为师,学练六合心意拳,十年有余。艺成后曹继武先师命李政返回山西,途经河南洛阳遇见马学礼,在马学礼书屋为“六合心意拳谱”写了序言,时年为1747年(清乾隆十二年)。李政传山西祁县戴龙邦,戴龙邦传李洛能及戴文勋等,并传流李政为序的曹继武先师授于的“六合心意拳谱”,成为姬氏六合心意拳之北支。南北两系继承并发展,以十大形、四把、五行、十二形拳等精艺,将姬氏遗技盛传至今。山西六合心意拳,简称“心意拳”,俗称“意拳”。始祖,为山西永济县尊村姬龙峰。
山西六合心意拳宗师戴龙邦
戴龙邦生于1713年(清康熙五十二年),卒于1802年(清嘉庆七年)。戴家为山西祁县历代名族,在河南省商水县常宁镇开设广升店。曹继武先师的著名高足李政以经商为生,时人不知李政身怀绝技,因经商常路经广升店客住。戴龙邦为人豪爽义气,待人以诚,对李政非常敬重,虽为店客然座上宾,茶余饭后戴陪李闲谈,庭院里戴龙邦的两个儿子文量、文勋正在练对打拳,李政看了不由哈哈大笑,文量文勋正打在兴头上,听见有人笑忙住手,文勋说:“我们用重金先后聘请了三位武林高手为师,十八般武艺无不通晓,你凭什么耻笑我们兄弟俩?”戴龙邦忙喝道:“二闾(乳名)不得无礼!”忙向李政陪罪说:“犬子无礼,不知天高地厚,望先生海涵!”又问:“先生莫非精通此道吗?”李政说:“略通一二。”戴龙邦说:“请先生斧正。”李政说:“汝子所练为花拳绣腿,取悦于常人尚可,若于名家较技,则难于取胜,遂走至庭院走鸡腿一趟。”二闾轻蔑地说:“这就是你的拳?以此欺人还敢大言不惭!敢于我较量吗?”李政说:“尽你俩所学一齐攻我。”大闾二闾也不客气,一前一后两面夹击,一个照面,没看清李政如何出手,两人同时被凌空打出两丈开外,两人不服,连续三次均败北。戴龙邦一生酷爱武术,今日一见心中大喜,直觉告诉他真正的高师到了,他猛然站起,命两个儿子叩头谢罪!重摆酒宴,再三恳请李政留住广升店,拜李政为师,戴家父子成为六合心意拳嫡系传人。自此人皆知李政精六合心意拳,鸡腿先生之名,誉满大江南北。戴氏六合心意拳,具有强烈的传统意识和拳规,因之传人甚少。祁县人有句古话:“只见戴家拳打人,不见戴家人练拳”。戴龙邦将秘而不传的六合心意拳破格传于李洛能,李洛能千里寻师,历经磨难,全面继承了内家武术绝学——六合心意拳,在山西、河北择优授徒广为传人,才使山西六合心意拳发扬光大,名扬海内外。戴龙邦在中国六合心意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,为山西六合心意拳宗师。
发扬山西六合心意拳的名家巨手李洛能
李洛能,字飞羽,河北深县人。从小喜爱武术,聪颖好学,闻名师即求教益,所以中年即具有深厚的武术造诣。精益求精,为了探求武术真谛,以卖艺遍游全国寻访高师。有一天,李洛能来到山西祁县文曲村,拉开场子就练拳,并扬言打遍山西无敌手……李洛能这样说的目的,是引高人露面。文曲村有位教书先生郭维汉,正在书馆中教书,有位老者匆匆进来说:“来了一个耍把式卖艺的拉开场子就练拳,并口出狂言,不是小看咱祁县无人吗?”郭维汉说:“领我去看看。”郭分开众人,见一个汉子正练得起劲,左一个懒龙卧道,右一个风摆荷叶,转身推窗望月,手足齐攻龙虎相交,闪身白鹤亮翅,缩身乌龙翻江……出拳有风,脚落生根,练罢面不改色,神态自若。郭维汉看罢心里暗想:此人果然身手不凡,只是傲气太盛了。这时李洛能拿了一杆花枪正要练,郭维汉走进场抱拳施礼:“请问武师尊姓大名?”李洛能见来人,儒巾儒服手拿短手杖,说话文质彬彬甚轻视之说:“河北李洛能是也。”郭维汉又说:“在下愿请教益,不知愿赐教否?”李洛能想,象如此一苗人,一举手即可击败,说:“你想比拳,还是比刀、枪、棍、剑,由你挑选。”郭维汉说:“你手中拿着枪,看来精通枪术,可与你较枪。”李洛能又拿一杆枪给郭维汉,郭维汉说:“不必,有此短手杖即可。”李洛能说:“刀枪无眼,还是以枪比试。”郭维汉又说:“是我情愿,伤着与你无关。”于是二人动手,较十余回合,李洛能手中枪被击中,脱手而出掷于数丈以外,郭维汉疾进身,用短手杖将李洛能跌出丈余外。郭维汉抱拳施礼,连连说:“承让!承让!”遂扬长而去。俗话说:“行家伸伸手,便知有没有”。这是李洛能遍游全国以来,从没经见的高超武技。李洛能向围观的人打听,有知道者告说:“是文曲村教学童的先生,郭维汉秀才。”李洛能当晚,洁衣登门拜访郭维汉,略叙数言,李即跪地请收为弟子,不允宁跪死于此,郭见其情甚为诚恳,说:“余门派授徒甚严,以我的功力也不敢为人师,咱俩只能以友相称,我给你介绍一个师父,是我的亲戚也是我的师父,”李洛能欢然而起。二人遂坐谈至深夜,李洛能才回住处。第二天,郭维汉领李洛能到小韩村拜谒戴龙邦,经郭维汉介绍情况后,戴即收李为弟子。李洛能在大小韩村之间租地十余亩,白天种菜,夜则至小韩村学艺,如此十易寒暑,苦心专研山西六合心意拳。戴龙邦穿上用真丝绳和铜钱编成的护身、铜护心镜,操练李洛能,命李进击,李洛能用虎形、鹰形进击,戴龙邦护身的铜钱散落于地,护心铜镜也破。戴龙邦喜曰:“汝功大成矣可归。”李洛能归后,以神拳李之威名,名震武林。在咸丰、同治年间,与八卦拳之董海川,太极拳之杨露禅,鼎足而三,为心意拳、八卦拳、太极拳武术之领袖,威震武林。李洛能择优授徒广为传人,称为国手者在山西有:车永宏、宋世荣、宋世德、李广亨四人;河北有:郭云深、刘奇兰、刘晓兰、贺运恒等,这就是山西六合心意拳武术史上,李洛能先生的八大弟子,八大弟子各有传人遍及全国各地。李洛能先生为山西六合心意拳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,被称为六合心意拳名家巨手。
山西六合心意拳一代宗师车永宏
车永宏字毅斋,行二,人称车二师傅。生于1
830年(清道光10年),卒于1915年(民国四年)。世居山西太谷桃园堡,移居贾家堡。李洛能在戴龙邦宗师的精心传授下,成为戴氏六合心意拳的嫡系传人和著名高足,在祁县、太谷一代以护院武师为生。山西太谷武氏为山西巨富,请李洛能为护院武师,后拜李洛能为师,遂为一代名家,这是后话。车永宏家境贫寒,在太谷武家赶轿车,经常半夜为牲口加料,听到内院有哼哈呼咦之声,车二师傅心想,深更半夜莫非强盗进入内院,蹑手蹑脚来到二门,隔门缝往里看,见一位武师正在教公子少爷练武术,车二师傅便悄悄跟着学起来。俗话说:“有心栽花花不开,无心问柳柳成荫”。一个人天性爱好,能不能成就,都是有一定的缘份和机遇的。光阴如逝水,日月如箭穿,车二每天刻苦学练,转瞬已经学会了五行拳。一天,车二喂完牲口,在牲口棚前琢磨练习五行拳,李洛能先生有事偶而路遇,发现车二练拳不觉诧异,这个后生不但动作规格,而且拳势低沉紧凑,有了功底,一定是本门高师所传。车二练完拳,发现有人向他走来,刚想张口,李洛能问曰:“你的武术师承何人?”车二慌忙跪拜说:“师父恕罪!师父教授公子少爷时,我偷看学练的。”李洛能听了不由一愣!心里又难过又喜悦,难过的是可怜他一片苦心,连想到自己千里寻师学艺的艰难,喜悦的是发现了武术天才、心爱的弟子——山西六合心意拳的真正传人。李洛能在武家当护院武师,车二为武家赶轿车,师徒朝夕相处,研练六合心意拳。车二受苦人出身,能吃苦悟性高,拳势低沉紧凑,内劲浑厚爆发力强,手法神妙莫测,身法变化无穷,成为李洛能最著名的得艺高足。山西太谷城内武家吉安堂,太谷上庄王家四隆堂,太谷北洸村曹家三多堂,山西祁县乔家堡,祁县乔家斋忠堂等,均为山西祁、太二县巨富,重金聘请车永宏先生为教师兼护院,轮流留住各家。车永宏弟子中,多为祁太二县城内商号之掌柜。但车二师傅,为人忠厚,不以贫富论,所以弟子中贫民也很多。当时民间流传说:“有艺无艺,车二师傅徒弟”,人称“通天教主”。车永宏之拳技,退如风吹鹅毛,进如流水钻窟,已至炉火纯青之境,武术界无不敬仰之。李洛能先生返回河北深县后,传授山西六合心意拳,其中最有名的高徒郭云深,为了验证武功,尊师命从河北深县出发历经十年,一路击败了众多英雄豪杰,使六合心意拳为全国所瞩目,享有“半步崩拳打遍天下”之盛名,郭云深满誉而归回到师父身边。李洛能先师说:“你虽然功成名就,但较你车二哥尚不及也。”郭云深聆师言,心有不服要找车师兄较技。李洛能先师说:“我活着你不要去。”李洛能先生谢世后,于1876年(清光绪二年),郭云深徒步专程到山西拜访车二师兄。当时,车二师傅已是山西鼎鼎大名的心意拳师,从未见过面的师弟风尘朴朴来找自己,心里非常高兴,忙设宴为师弟接风。酒过半巡,郭提出愿和车师兄切磋拳技,车二师兄笑曰:“师弟不要性急,远道而来人困马乏,先休息半月廿天,研究武术有的是时间。”车二师傅领师弟郭云深,游山西名胜古迹,晋祠、卦山、悬钟寺、崛巍山……引见了同门师兄弟:宋世荣、宋世德、李广亨,以及徒弟:李复桢、樊永龙、吕学隆、孟兴德、孟天锡、李发春、刘俭等。车二师傅请师兄弟坐陪,摆两桌酒宴款待师弟郭云深,李复贞、樊永庆、刘俭等徒弟在下席。郭云深再次提出,欲向车师兄请益。车二师傅说:“我陪师弟走一趟,你以崩拳打遍十三省无敌手,你就用崩拳进击可也。”郭云深以崩拳连连进击,将车二师兄进逼至墙角死地,郭云深猛进一拳,以为必中无疑,只觉眼前一花,师兄踪迹不见。车二在背后拍拍郭的肩膀说:“师弟我在此,侥幸不被击中,不然非被你打扁不可。”郭回身举起大拇指说:“怪不得师父总是夸你武功高超,果然名不虚传,车二哥艺高弟今服矣。”郭遂留住太谷同师兄一起研究心意拳,功夫大进。郭返河北时,车二师傅赠送盘缠银两,师兄弟洒泪而别。郭云深返河北后,成就为心意拳大师,威震一方,车永宏之名也因之大震,致使河北武林豪杰不断来山西切磋学艺。如:李洛能之子李太和、李存义、王福元、李文华、王俊臣、刘文华、孙禄堂等都先后来山西拜访。
祁县乔家是巨富之首,在全国各地均有大商号,与北京载沣王爷交情甚厚,王爷听说山西有个车永宏武艺高超,约车二师来京。车二师傅应约来到王爷府大庭,王爷和乔家老爷在八仙桌品茶,观看八旗武术教头与车二师傅比武。车二师傅抱拳施礼说:“请!”教头也不客气,迅如闪电,连连攻击车二师傅致命要穴,车二师傅连连后退巧妙化解(老前师传言,退如风吹鹅毛),后面是一尺高的门栏,教头猛攻一拳,想把车二师傅隔门打出去,只见车二师傅身体只是一个“束展”,迅如闪电,将教头凌空打出一丈开外,摔在王爷喝茶的八仙桌上,茶倒盘碎,淬了王爷一身水,车二师傅一甩马袖离开了大庭。乔家老爷慌忙说:“车二是一乡间武夫,是个粗人请王爷恕罪!”王爷喜爱车二的武功,不但不责怪,报皇帝恩准,赐车永宏为清华翎五品军功(见车毅斋墓碑志)。
1914年春(民国三年),车二师傅旅游天津,在再传弟子乔锦堂商号中下榻。日本剑术国手,闻车永宏之大名,请乔锦堂介绍切磋剑术。日本剑术高手,岁在壮年侃侃而谈,车二师傅则少言寡语,只唯唯点头,赞同对方的高论。日人轻视之说:“闻你为中国武术名家,愿与你较剑术。”车二师傅说:“可以。”车二师傅,就和平常人一样,持剑而立,日人则持剑向车二师傅猛刺,没过三招,日人被击中剑脱手飞出数丈。日本剑术国手自惭不如,愿拜车永宏先生为师,以重金聘请车二师傅赴日传艺,师婉言谢绝。京津绅士问车二师傅为何拒之?师曰:“岂可使吾国绝技而传之外夷耶。”当时,清政府腐败,中华民族倍受外国人欺辱,车永宏先生认为,中国的武术绝技,决不能传给外国人,返回再欺辱国人。车二师傅性慈爱、授徒循循善诱,对济贫恤孤事从不吝惜。车永宏先生,身怀绝技,武功卓著,胸怀大义,德高望重,继李洛能先生之后成为山西六合心意拳一代宗师。
山西六合心意拳大师李述贞
李述贞字复祯,小字常有,人称常有师傅,生于1852年(清咸丰2年),卒于1924年(民国十三年)。李师是继车永宏先生之后,祁太二县各家商号第二任护院教师,光绪年间山西最负盛名的六合心意拳家。登门比武者不计其数,据老前辈传言,被李述贞打伤致残,出大名的武林高手不下二百。著名心意拳家,义和团首领李存义,多次来山西拜访老前辈车永宏、宋世荣,与李述贞交情甚厚,对李述贞之高超武技大加赞誉。李师对意拳原理之阴阳、动静、虚实、起落、进退、顾打、束展、智勇等均能领悟透彻,应用于实战中。李师思维敏捷,聪颖好学,吸取了鸳鸯门鸳鸯脚之精华,用心意拳之内劲,独创了别具一格的心意十八腿,其手足齐速度快,拳脚同攻每战必胜,人称“常胜将军”。1932年,山西国术体育旬刊,登载赞誉文章,附车永宏与其著名高徒的合影,并赋诗一首:“毅斋桓桓多好武,复贞又称人中杰”,称李述真为车永宏上八员大将之首。李师常曰:“眼奸、手毒、心狠,练虎形要凶猛逼真,其残忍如同狼吃猪。”据老前辈传言,李师练虎形,由于精、气、神的贯注,旁观者望而生畏。李师终生研练山西六合心意拳,自立门墙,独创心意十八腿,青出于蓝而胜于蓝,达到炉火纯青之神化之境。提起常有师,威名震武林,为山西六合心意拳一代大师。
山西六合心意拳专师陈际德
陈际德字敬轩,腊月初八生,人称陈八师傅,山西徐沟西怀远人。生于1881年(光绪7年),卒于1965年腊月初八。陈八师从小随母亲在祁县乔家当佣人,为乔家及武师做饭干零活,因之,同李述贞先生非常熟悉。陈八师的老母多年在乔家亲眼目睹,众多武林高手登门较技,均被常有师傅击败,遂将儿子托嘱给常有师傅当侍童,14岁时正式将陈八收为弟子。陈八师自述,小时候对武术认识浅,练拳不下功,16岁时被教堂洋人及二毛子当义和团嫌疑抓住,捆绑起来准备到城外河滩砍头,李述贞先生(常有师傅)听到报信,拿齐眉棍在城门口堵截,一个人一条棍将二百多二毛子打得四散逃奔,救了陈八一条命。陈八师说:如果不是常有师傅武艺高强,自己早已身首两地,从那时起才开始醒悟,用心苦练山西六合心意拳。常有师傅平时待人和蔼,但谈武术则神态威严,演练拳术,则举手不留情,当堂不认父。处处以实战严格要求,教授陈八拳技,陈八经常被操练得浑身疼痛、遍体是伤。就这样,苦苦练就了一身高超绝技。陈八从小来往于车永宏、宋世荣、李广亨诸多老前辈之间,耳听目染,心领神会,使之心意拳造诣颇深。陈八虽是李述贞亲手交出来的徒弟,但其拳技,风范恰如车永宏先师。是继车永宏、李述贞之后,第三任祁县、太谷县诸家巨富的护院教师。登门较技者,均以德艺胜人,把人凌空打出而不伤其内,一改李师伤人致残之弊。当年,陈八初为祁、太二县诸家护院教师时,众多武林高手及长辈以武试功,陈八艺压群雄,以高超的拳技,折服了众人。陈际德先生继车永宏、李述贞之后,是山西最著名的六合心意拳专师。民国时,在山西榆次建立国术馆,专门传授山西六合心意拳,山西国术改进研究会成立,聘请陈际德先生担任总教练。车永宏、李述贞、陈际德,相继连任祁、太二县诸家巨富护院武师,三代杰出拳师构成了山西六合心意拳一支强大支柱,以他们的高超武技威震武林。咸丰至民国年间,全国各路镖银一进娘子关,不插镖旗,不喊威武,称为“平安镖”。祁太二县是全国最富足的县,每年仅冬镖要走一个多月,车、李、陈三代连续坐镇山西巨富镖师以来,从未失镖,可见山西六合心意拳三代武林骄子的威名。陈际德先生不愧为山西六合心意拳一代专师。
山西六合心意拳著名拳师技击家王鸿
王鸿字逵九,山西徐沟北郜村人。生于1903年(光绪廿九年),卒于1979年。王鸿从小拜山西徐沟王达,杨永蔚先生为师。考入山西国民师范,受业于河北著名拳师:张桐轩、李文华、王俊臣、刘文华、何雨波等,精研形意拳、八卦拳、太极拳。因杨永蔚先生早年即赴东北哈尔滨建立国术馆,王鸿改向陈际德先生继续学练山西六合心意拳。1930年,山西省举行第二次武术擂台大赛,王鸿恩师力克群雄,取得冠军。山西省政府出榜公布:第一名,山西徐沟北郜村王鸿(心意拳,入门师杨永蔚,受业师陈际德、李文华、王俊臣、刘文华)。第二名,河北石家庄高如平(长拳)。第三名,山西徐沟西楚王杨守先(心意拳,拜师杨永蔚)。……第十名,山西徐沟西怀远陈廷敬(心意拳,拜师陈际德)。1933年(民国廿二年),山西省举行了第三次武术擂台大赛,王鸿恩师再次夺魁取得冠军,并代表山西赴南京,参加全国武术擂台大赛。王鸿恩师经过激战进入决赛,取得三决二胜的优秀战绩。南京比武后,王鸿先生与武术界同仁一道,创立了:山西国术促进会和山西国术改进研究会。山西国术促进会,王新午先生任主任,请王鸿先生担任总教练。山西国术改进研究会,庞维国先生任主任,陈兴邦先生为付主任兼秘书,请陈际德先生担任总教练。在太原期间,王鸿师与陈际德先生,形影不离,朝夕研练山西六合心意拳。陈际德先生返回故里西怀远后,王鸿师专程去徐沟西怀远学校任教师教书,同陈际德先生在一起,几十年如一日,操学研练尽得其技。王鸿师,深得山西、河北各大名师之真传,博采众家之长,融心意拳、八卦拳、太极拳于一炉,经过长期的探索,总结整理二十多种在民间散落流传的古旧拳谱,全面继承了各派心、形意拳之精华。王鸿先生,终生研练山西六合心意拳,为了挖掘这门中华民族武术之瑰宝,呕心沥血,奋斗终生。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“山西六合心意拳”理论和丰富的技击经验,尊称为《山西六合心意拳》承前启后的著名拳师和技击家。
“山西六合心意拳源流传”,是历代著名六合心意拳老前辈的传言,经过严格的考究,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证实的史实,山西省文史研究馆陈兴邦先生,提供了大量的真实资料,绝非虚构。陈兴邦字子彦,山西徐沟西怀远人。与山西六合心意拳专师陈际德,同宗同村。幼年即跟陈际德先师学练“山西六合心意拳”,是山西国术改进研究会创始人之一。在1930年、1933年,山西两次国术擂台大赛中,担任裁判兼秘书,是山西两次武术擂台大赛,唯一健在的组织者和裁决者,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见证。陈兴邦先生,生于1912年(民国元年),早年毕业于“山西国民师范”,在并州学院深造时,担任“山西国术体育旬刊”的编辑,并担任山西国术改进研究会付主任,兼秘书。卅年代与武术同仁一道,组织裁判了多次拳术、器械擂台大赛。现为山西省政协委员,山西省祖国统一联议会委员。陈兴邦先生,虽已82岁高龄,对祖国的繁荣昌盛,以及毕生爱好之武术——“山西六合心意拳”非常关心,在此表示深切的感谢!
著名六合心意拳师遗言摘要
述名师遗言的原因
我国六合心意拳武学,在过去不论南支北派,有条有理合于科学、记载详尽的书籍,尚不多见。旧有的拳书、古拳谱,也多是文言文、散文混杂体裁,文化稍低的人,难于分析理解,以致不能取之精华,而达到成功的目的。
过去山西历代著名六合心意拳师,他们的内外各功互相结合,举一反三融会贯通,拳势意气可谓上乘,确已达到神妙莫测之高超境地。因没有文化记载的能力,不能刊书行世,遂至湮没失传。因此,国粹日趋衰退,不能发扬光大起来,深为惋惜。所以,我蒙发编著《山西六合心意拳》一书。除将五行拳、十二形拳、功拳、心意十八腿等基本拳法,分次别类依条加理,拳法练气心得经验草写外,并把六合心意拳要领、诀窍、功用等,参阅各种拳谱,也分别编入供爱好者研练。至于前辈名师的遗言,由师赐教所述,或是名师的传言,也都收罗编辑,汇集成章。使学者在研练上得到真谛。从而不失传他们对六合心意拳的绝技,而且能把六合心意拳发扬光大起来。
车永宏先生遗言摘要
逆来顺受,和而不流,束展统一,攻守均有,神气圆满,六合一体,循环无端,练成一气。
一、逆来顺受是消耗对方勇猛攻击的实力,如蛇吸食以顺制逆,以柔克刚引人一线之地,既使彼落空又不太过,使其不能反意反气反力。
二、和而不流拳术应用时,身体中正,不偏不倚。手足无过不及,齐到齐止,而没有长入短手之缺点。也就是劲整圆满,势正招圆。固定重心,车轮旋转。尤其感觉最灵,反应最快,能要不势,莫要停势,不用说敌来打我,就是揽衣摸袖也不可能。
三、束展统一全身上下束而为一,缩小身形,团结精力,随束就展,攻其不防。拳谱云:“束展二字一命亡”,就是这个意思。
三、攻守均有拳术在技击上最重要的一点,不论个人练习和对手应用,总要攻守均有,才能尽技击之能事。不然,攻守分拆,就容易失败。
五、神气圆满动作形势虽方,而内则神气圆满无滞,体用自如而收健身御敌的效果。拳谱云:“尚德不尚力,意在蓄养神气耳。”
六、六合一体是内三合外三合,相合而成为一体。不但身体健康,即应敌也可操胜算。
七、循环无端是人身之气,由任督之脉循环,毫不间断,练成混元一气,升降不分。若动用屡乖,意气不合,则不能成功。
八、练成一气在拳术运动中,心中空空洞洞,无物无我,浑然一气,周身无微不至,应用无处不有,或进或退,任其自便。拳谱云:“拳上一气”即是此意。
刘奇兰先生遗言摘要
刘奇兰名师云:意拳之道,体用莫分,自己练者为体,行之于彼为用。自己练时,眼不可神光散乱,或视一极点,或视自己合骨,将神气定住,内外合一,不可移动。要用之于彼,看彼之两膀,或看彼之中心,或看彼之两足,不要站定成势,不可专重成法,或掌或拳,望着就使,起落进退变化不穷,是用智而取胜于敌也。若用成法,即使能取胜,也是一时之侥幸耳。
所应晓者,须固住自己的神气,不使散乱,此谓无敌于天下也。拳谱云:养灵根而静心者,修道也。固灵根而动心者,敌将也。敌将之用者,起如挡搓,落如钩阻。起如伏龙登天,落似霹雷击地。起无影落无踪,去意好似卷地风。
束身而起藏身而落,起似箭落如风,追风赶月不放松。起如风,落如箭,打倒还嫌慢。打人如走路,看人如蒿草。但上如风响,起落似箭钻。遇敌要取胜,四梢俱要齐,是内外诚实如一也。此固灵根而动心者,敌将所用之法也。
若道艺之用者,则不然。心中空空洞洞,不勉而中,不思而得。从容中道,不时出入。拳亦无拳,意亦无意,无意之中乃为真意。
心无其心,心空也,身无其身,身空也。古人云:“所谓空而不空,不空而空,是为真空。虽空乃至实至诚也。
忽然有敌来袭击,心中并非有意打他(无意也无心也),随意而应之。拳谱云:“静为本体,动为作用”,即是寂然不动,感而遂通,无可无不可也。这是养灵根而静心者所用之法也。
夫练拳至无拳之境,乃能与太虚同体,故用之奥妙,而不可测。然能至者鲜矣。《摘拳意述真》。
郭云深先生遗言摘要
郭云深名师云:武术意拳,有三层道理,三步功夫,三种练法。
三层道理:练精化气,练气化神,练神还虚。练之以变化人之气质,复其本然之真也。
三步功夫:易骨,练之以巩其基,以壮其体;骨质坚如铁石,而形势气质,威严状似泰山。易筋,练之以腾其膜,以长其筋,俗云:“筋长而力大”,其劲纵横联络,生长而无穷也。洗髓,练之以清虚其内,以轻松其体,内中清虚之象,神气运用圆滑无滞,身体转动,其轻如羽,方是。
三种练法:明劲,练之总以规矩不可易,身体转动要和顺不可乖戾,手足落要整齐而不散乱。拳谱云:方者,以正其中,即是此意。
暗劲:练之神气要舒展,而不可拘,运用圆通活泼,而不可滞。拳谱云:“圆者以应其外,即此意也。
化劲:练之周身四肢转动,起落进退,皆不可着力,专以神意运用之。虽是神意运用,惟形势规矩仍如前两种不可改移。虽然周身转动不着力,也不能全不着力,总在心意贯通耳。拳谱云:三回九转是一势,亦即是此意。
郭云深先生又云:练习意拳有三层呼吸
一层:练拳术之呼吸,将舌卷回,顶住上颚,口似开非开,似合非合。呼吸任其自然,不可着意于呼吸。手足动作,合于规矩,是为调息之法则,亦即练精化气之功夫。
二层:口之开合,舌顶上颚等规矩照前,唯呼吸与前一层不同。前者,手足动作,是调息之法则,此是息调也。前者口鼻之呼吸,不过借此以通内外也。此二层之呼吸,注意丹田之内呼吸也。又名胎息。是谓练气化神之理也。
三层:与上二层之意又不同。前一层是明劲,有形于外。二层是暗劲,有形于内。此呼吸虽有而若无,勿忘勿助之意思,即是神化之妙用也。心中空空洞洞,不有不无,非有非无,是为无声无嗅,还虚之道也。此三层呼吸,为练拳术始终本末之次序,即一气贯通之理,自有而化无之道。
宋世荣先生遗言摘要
拳术中之静功,是以呼吸为调息。而拳术中之动功,是以手足动作为调息。进退、起落皆合规矩。手足动作,亦具和顺,内外神气相合,谓之调息。以身体动作旋转,纵横往来,无有停滞,一气流行,循环无端,谓之停息。亦谓之脱胎神化也。虽然,一是动中求静。一是静中求动。二者似乎不同,其实内中之道理则一也。尤其盘根有功,与人较勇,常封锁对方,不能出手。宋先生对燕形一拳,练的特殊精妙,能从凳下往来,速度很快,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。
李复贞先生遗言摘要
李师乳名长有,终身锻炼意拳,达到了炉火纯青之神化境地。其手法变化无穷,所向无敌。尤其善于用足,每踢必中。提起长有师傅,曾驰名一时。
李师对意拳原理之阴阳,五行,动静,虚实,起落,进退,顾打,伸缩,智勇等,均能领悟透彻,运用在锻炼实践中,故能有如是超人之成就。尤其善于用“乱而取之”之法,手足齐速度快,攻无不胜,是心意拳杰出之人才。
一、阴阳夫天地万物,皆是对立而统一者,阴阳一说,正是此对立两面之代名词。用形象解释,二者互相关联,互相制约,互相转化之关系。心意拳是人体运用在技击方面之运动,自然也不能出乎此阴阳对立两面之关系。必须先顾后打,打后即顾,顾中有打,打中有顾。将此矛盾之两面,统一起来,刻苦锻炼,即可臻于妙境,达到取胜制敌之目的。
二、五行意拳采用五行之说,以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之性和内五脏肺、肝、肾、心、脾相配合,则是取生尅之理。而五脏又配五拳运动,则是说明意拳应用制敌和健身之关系。
三、动静是阴阳对立之说,在意拳上之具体运用,以意为静,以拳为动,在整套动作中,无论腰身和四肢,皆在一动一静,互相交换,反复进行构成拳套,布好阵势,诱敌陷入我拳套之中。故动静即是意拳之原理。
四、虚实在锻炼拳套中,或与敌博斗,布好之拳阵,必须应用虚虚实实之策略应战。敌虚我实,敌实我虚,诱敌为虚;攻敌为实。顾为虚,打为实,起为虚落为实。真是虚虚实实,时柔时刚,或进或退,或隐或现,声东击西使人无从捉摸,陷入我拳套阵势之中,而后一鼓作气,出奇制胜,使根本对立之虚实两面获得高度有机之统一,而奏奇功。
五、起落起落是身体运动时,相对之两面,上升为起,下降为落,亦要紧密结合身法,手法,步法皆体现出起伏升降,龙腾虎跃之势猴纵燕飞之能,增强打击力量,表现优美之体态。
六、进退进退在技击中,在用兵中,都是极其重要的。进为攻、退为守。有利时进,不利时退。敌退我进,敌进我退。进退之机关系胜负,当进不进,失机敌遁,当退不退陷于敌手。故意识为主帅,要当机立断,指挥躯肢,进退连环不断,使敌无隙可乘达到技击之妙用。
七、顾打顾打二字,在意拳中特别强调对敌,必须先顾后打,顾中有打,打中有顾,将此对立之动作,有机而合为一运动整体,方能操胜算。若只顾不打,不易遏制敌人猛攻。若只打不顾,则置己于险地,为拳法中所不取,故先顾后打,成为意拳中之骨质。
八、伸缩 伸缩是顾打之时,表现在手法与身法上之运动,而与步法上之进退紧密联系,形成整劲。尤其注重缩劲,因为缩得回方能放得出,拉弓射箭之道,尽在于此。
九、智勇 智与勇,也是相对而相成的。有智者,方是真勇,不是匹夫之勇。有勇者,方能使智发挥作用,产生物质力量。
心意拳者,为有意之拳,即有智之勇。斗智而不斗力,重智而不重勇,以智取不以力胜。故在体育锻炼上,不仅锻炼体魄,而且要发挥智力。上述要诀关系至巨,学者必须特别注意。
李发春先生遗言摘要
体用莫分,手知老嫩,虚实变化,步法单重,呼吸合道,刚柔相济,内外一致。
一、意拳之道体用莫分 自己练者为体,行之于彼为用。自己练时,每一动作必须将敌我分清,神气定住,内外合一不可散乱,心存体即是用,用即是体之意念。若一旦遇敌,用之于彼不泥守成法,或掌或拳望着就使,随高打高随低打低,打遍天下即如老鸡。此体用莫分之功效也。若只知练体,而不知用,使体用分离,心中昏乱不明,对用认识不清,恐体也难达其健康之目的也。
二、手知老嫩应用时,顾在梢节则嫩,吃在中节则老,打在根节则更老,三者缺一不可。
三、虚实变化拳中有虚有实,有实有虚,变化莫测,使敌防不胜防。
四、步法单重意拳步法以单重为要,而不可双重。双重之姿势重心在两腿之中间,全身用力清浊不分,顾打不辨,动作不灵。拳谱云:“双重则滞”即是此意。而单重之姿势,重心在后脚,前足可虚也可实。动作灵敏,攻守成宜。故意拳以单重为良基,确有所本也。
五、呼吸合道意拳呼吸之法,分三层道理:初层之道理,乃色身上事,即练拳之准绳,呼吸任其自然,有形于外谓之调息。亦即练精化气之功夫。二层之道理,谓之法身上事,呼吸有形于内,注意丹田,谓之息调。亦即练气化神之功夫。三层道理,呼吸乃是心肾相济之内呼吸,无形无象,绵绵若存,似有似无,无声无嗅,谓之胎息。亦即是练气还虚之功夫。故练心意拳者,对呼吸之三层道理,不可不知也。
六、刚柔相济劲节方面,刚中有柔,柔中有刚。刚柔相济应敌变化,若过刚则折,若过柔则软,必须刚柔相济为得法。
七、内外合一是意拳中主要骨质。即是内五行要动,外五行要随,内外如一成为一体。可谓体用兼备。
樊永庆先生遗言摘要
先横后竖,先柔后刚,先起后落,先分后合。
先横后竖:即是先练横力,而后练竖力也。因为人体质所寄之力,竖力大于横力。故在意拳中,必先练横力,而后练竖力,横力者顾也,竖力者打也。以横则虚,以竖则实。横以济竖,竖以横用。凡拳皆然,而意拳更为注重。
先柔后刚:柔者刚之极,刚者柔之至。两者相济为用,而不可分离。若过刚则折,过柔则软,皆非柔中之刚,刚中之柔也。在意拳中所用刚,不过转瞬之间即变为柔。譬如:“枪弹一出,仍是瞄准自卫”。故用柔者顾也,用刚者打也。柔刚相济,方能取胜。
先起后落:起者去也,落者打也。起亦打,落亦打,起落如水之翻浪也,又起者为动顾敌,落者为静打敌,起用横,落用竖,但起横不见横,落顺不见顺,方得妙法。
先分后合:在拳中动之则分,静之则合。顾用分力,打用合力,将分力合力紧联系,有机配合,则制人可操胜券。
宋铁麟先生遗言摘要
阳阳、虚实、曲直、刚柔,分合圆活,沉着坚定。
一、阴阳 心意拳体用,合乎阴阳道理。动为阳,而静为阴。起为阳,而落为阴。在拳法上当阳则阳,当阴则阴。阴不离阳,阳不离阴。阴极生阳,阳极生阴。过阴伤阳,过阳伤阴。非得中和之道不可。拳谱云:“拳上阴阳相合,能成为一块”,即是此意。
二、虚实是体用上不可须臾离者也,虚中有实,实中有虚。虚虚实实,实实虚虚,方能应敌自如,变化莫测,而收体用之效。
三、曲直在意拳打法上,其形似直非直,而是曲中求直,并非直出直入。曲者顾也,直者打也。顾要用直中之曲;打要用曲中之直。打出收入,均用拧丝形之扭转劲。恰如枪弹通过枪筒的来幅线,旋转而出。方能发劲有力,因出手是旋转运动,并有化彼之力的作用,攻击才能奏效。
四、刚柔为意拳中用劲之诀要。柔劲顾,刚劲打。柔非纯柔,而是柔中之刚,成为韧劲。内劲含蓄其中至着力点,变刚劲而出,所谓柔极生刚是也。遇敌手攻击近身,则柔化其劲,引于缠绵之境,所谓柔能克刚是也。如此则得到刚柔转化,刚柔相济之妙用。
五、分合圆活事情总是在分与合之转化中。动之则分,静之则合。顾之则分,打之则合。分则可化敌劲,合则能打成整劲。以整体打局部,以整劲打散劲是容易成功的。如是锻炼日久,自然周身圆活无滞,分合纯任自然,而无动用屡乖怒气拙力之弊矣。
六、沉着坚定 在每一动作中,下盘必须稳固,而收沉着坚定之效。使其上身之圆-活,有基可载,而非飘渺无定之局部活动。无论顾打、分合、曲直、刚柔,皆必须做到沉着坚定方好。
布学宽先生遗言摘要
先守后攻,以静待动,体用兼备,智勇并重。
先守后攻:意拳之拳法,主张先守后攻。既能安全自己,又能尅制对方。此是静能制动,先守后攻之妙法。若不先守后攻,而专恃勇猛攻击者,鲜有不败者。意拳在技击中,以武德为重,在自卫的原则下胜敌,故往往不是先发制人,而是后发制人。
以静待动:是以逸待劳。敌人攻击,我引进使其落空,使其攻击徒劳形成强弩之末,我则沾身纵力,静中求动出而攻之,无有不取胜者。而且止戈为武,古哲名训。战斗即要伤人,非在万不得已时不敢轻用。故两国相交,尽力言和,如敌人无理取闹,我则奋起还击,消灭之,最终目的仍是和平。即以斗争求和平之意。拳法亦同此理。事关武德甚重,学者必须注重。
体用兼备:学会拳术基本功和组织之套路,坚持锻炼姿势正确,呼吸出入合乎要领。日久功深,即可使体魄健全,祛病延年,则意拳之本。同时尚要应用方法,实地操演发挥意拳之技击作用,如是则体用兼备矣。
智勇并重:意拳之有智有勇,先智后勇,而非无的放矢也。智勇并重,不但能掌握拳中之要领,而且对技击方法,亦能尽其妙用。所以意拳必须要智勇并重才好。
陈际德先生遗言摘要
稳定重心,协调力均,先顾后打,先缩后伸,先摧后绝。
一、稳定重心是意拳重要之事,也是用拳之良好基础。如盖房必先打好根基。否则重心不稳固,不惟出手无根,打彼无力,而且不待人打,先自身歪斜,稍推即倒为人所制。盖欲稳定重心,必须先求身体的中正,不偏不倚,并要用好尾闾稳劲,合于老虎坐窝之势,方可达到目的。
二、协调力均 与稳定重心有密切之关系,只有身体上下,左右,前后各部之力平均,躯干方能中正,重心才能稳定。初学意拳的人,取胜心切,动作前倾后仰,左歪右斜,反使敌人有机可乘,自导失着。故必须注意周身上下,用力平均协调一致,成为整体之劲。此不仅立于稳定不败之地,而且也能合乎生理卫生之道,且姿势优美。
三、先顾后打拳法之中先顾后打与兵法中之后发制人是同一道理。在顾中则能卸彼之力乘虚而入,而且可借敌无力之手,制服他败。但是初学之人,往往只顾打人,反而暴露自己之缺点和弱点,被人所败。当然只顾不打,不合拳法。必须顾打不分,方尽运用之妙。拳谱云:“先打顾法浑身是法”。
四、先缩后伸原是自然现象,无有缩,即无有伸。故缩力愈大,伸力也愈大。前臂用力缩回,后臂受到反射力量,自然伸出有力,形成通臂之力,若只顾前出之手臂往前伸探,不顾往后之手臂缩回,攻击力小,难免授手于彼。必须形成不断之连环运动,方使敌无机可乘。
五、先摧后绝打人必须用三节相摧之劲与腰腹之力,先摧而后抖,形成富有弹力之抖劲,打出方能奏效。如果只摧不抖,体外无力,四梢不绝,恐敌不易打出。若只抖绝不摧,易犯空虚飘浮之病,形不成合劲,打不中固定目标。即打中也是无力。故日常练习时,要着意先摧后抖绝之劲。
杨永蔚先生遗言摘要
规格,应用,懂劲,入道。
规格:规格者,入门一定之规也。不明此,即理论亦空谈耳。故外体之动作,要合乎意拳之规格。如尾闾中正,臀部下稳,圆裆固胯,提胸下腰,按肩练步,提肛挺颈,手不离心,肘不离肋等,必须一一做到。古人云“大匠不能弃规矩”,即是此意。
应用 如果基本上合乎规格,则要懂得应用,方能知每一动作之目的。应用的好坏,还的看规格的严否以断定,规格严者,容易成功。不规格则易败。所以应用全看规格。拳谱云:“三回九转是一势”,就是离不开基本的规格架势。
懂劲意拳是内功拳之一种,其气沉丹田,着意蓄发内劲,不论横,竖、斜、缠、松、悍、合、坚等劲,均得成为周身一体之整劲,富有弹力之抖绝打击,对方即会腾空跌出,达到学以致用之目的。否则,徒具优美之姿势和理解应用之方法,但敌人不为所动,而失去艺术的价值,这就是不懂劲之缘故。
入道就是入了武道,与静坐之道殊途同归。此不仅要锻炼身体和重视呼吸,入道更须鼻吸丹呼,丹吸鼻呼,达于入道境地。拳谱云:“拳即是道”。
杨永蔚先生对心意拳之精辟见解,言简而意深。规格、应用、懂劲、入道只此八字,如同心意拳五拳和十二形拳只十七个基本动作。手法虽多,其得力总在专而精,手法愈简单,愈切实有用,意拳就是形式简单,体用精练的拳术。而杨先生的八个字乃是正确掌握心意拳的精辟概括。
规格、诮用、懂劲、入道八个字的又一含义。
规格规以至圆,格以至方,没有规格不成方圆。练心意拳必须按拳谱规格锻炼,这就是如今心意拳形成五花八门,乃不按规格,自出心才,另立门户所造成的。不但不符合生理卫生而且有碍身体健康。
应用 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。我们所练拳术不能健身御侮,岂不是白白浪费时间。
懂劲懂劲同规格、应用密切相关。形于外者为着,蕴于内者为劲。外势愈演,内劲愈出。劲之妙诀,圆与顺而矣。劲之应用,惟在着熟,着之当否,悉关姿势。
入道:就是入吾门之道。意拳有意拳本门之妙诀,理法。只要练功得法武术就达上乘。理达则法举,法举则源充,源充则流沛。于理法中求神化之境。分而言之则万法,合而言之,则仍归一气。即拳以论势,势以言气。
心意拳是形式简单的拳种,然“看似寻常最奇崛,成如容易却艰辛”。要想练好心意拳,必须按照心意拳的规格下一番苦功夫。不受一番冰霜冻,哪得梅花放清香?
武承烈先生遗言摘要
束小柔巧,简捷利快,阴阳相合,动静互易。
束小柔巧是每一动作必须全身束而为一,缩小目标,以柔制刚,以巧破拙,乃为合适。拳谱云:“束身而起,藏身而落”即是此意也。
简捷利快不论个人练习,或对敌应用,必须手足简捷,不走弯路,中道出入,顾打利快,速度迅急,不拖泥带水,不迟慢缓滞,方得真传。拳谱云:“起如箭,落如风,追风赶月不放松,打倒还先慢”即此意也。
阴阳相合 阴阳相合乃能得中和之道。阴不离阳,阳不离阴。阴极生阳,阳极生阴。阴阳无过而不及,必须阴阳相合,斯道得矣。
动静互易在拳术中特别重要。当动则动,不当动则静。动静互易,不可分离。
王鸿先生技击拳法遗言摘要
起手鹰捉要身平,鸡腿撑体动作灵。熊膀挑担肋骨举,身体中正神贯顶。尾闾稳劲固重心,老虎坐窝藏洞中。未曾开拳头早抱,车轮旋转一气行。《也可:未曾开拳先打顾,闭住五行往里攻,武艺相战云遮月,闭住五行永无凶》。两手两扇门,全凭腿打人,三口并一口,打人如同走。手有出入,气随呼吸,出入呼吸,中道不离。提踩随气之呼吸,来去任气之自然。手护外五官,肘护内五脏,五行本是五道关,无人把守自遮拦。手摩外五行,肘摩内五行,摩经摩胫意气响连声。两肘不离肋,两手不离心,由心而起,由口而落,口是洞口,丹田是虎窝,出洞入洞紧随身。出手为鹰,回手为熊,熊出洞虎离穴,捧撑掇碟。起是去,落是打,起落如水之翻浪,起落都打。顾打不分,浑元一体。拧裹钻翻,挡搓钩阻,先顾后打,起侧落坠。拧丝劲曲中求直,圈中圈柔中生刚。身如弩弓手似叶箭,卸劲开弓出手放箭。穹腰束胯,气沉丹田。沉肩不如松肩,夹肘不如裹肘,松肩裹肘是顾法,沉肩坠肘是打法。动用分力,静用合力,动之则分,静之则合。松如绳之系,悍如冰之清。手打、足打、肘打并膝打。腹打去意要沾阴,臀尾打人不见形。上法必须先上身,手足齐到才为真。三口并一口,舍身于怀。拳在怀中变,步在后足蹬,切记舍己要从人。力出于根,气出于丹,意出于心。起伏转折,势正招圆。内五脏动,外五拳随,起落进退,心身统一,劲整形齐,球体打人。体用兼备,智勇并重。眼明、手奸、腿快、心灵,眼意、心意、手足意,三意要相连,胜敌纯自然。拳谱云:“意拳始由岳飞传,智仁兼勇内中含,学者识得真妙诀,所向无敌纯自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