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山西六合心意拳名称
中国山西六合心意拳网  张鹏举
论山西六合心意拳名称
六合心意拳:“六合”是修炼的方法和手段,“拳”是有形的肌体和技击术,“心意”是无形的道,是修道得法的关键。达摩西来一字无,全凭心意用功夫。只有通过正确持久不懈的修炼,才能真正体验到六合心意拳的最高修为正果。拳谱云:“拳极是道,拳无拳、意无意、无意之中是真意”,无为而无所不为,无为而至,一触即发之高超境界。这是我们老祖先创立六合心意拳的宗旨,因山西是发源地,故名为“山西六合心意拳”,简称:心意拳。“心意”表示内五行心肝脾肺肾,生克制化无形的气化运动属阴;“拳”表示外五行劈崩钻炮横五拳生克制化有形的技击运动属阳。显著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“”一阴一阳者为道的基本原理。拳谱云:内五行要动,外五行要随。外五行拳有形的运动,是内五脏无形功能体现。阳在外阴之使也,阴在内阳之守也。正确得法的心意拳修炼,能使人体内外如一,气血调和、阴阳平衡。如果,一个人阴阳气血不平衡,这个人就是一个病人。一个内家拳的名称,所表示的内涵阴阳不平衡,这个拳名就是一个病名。拳名是表示这个拳种主题思想的,主题有错误,内容肯定要出偏差。老子曰:大道无形,大爱无疆,止于至善。古拳法心意拳,后人再发展、再改革,能脱离“大道无形”这个千古不灭之真理吗?老子曰:“上士闻道,勤而行之,下士闻道大笑之,不笑不足以为道”。不为下士所笑,不足以名为道。为什么呢?因为下士,匮乏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,正如孔夫子所说:“人在道中而不知道,百姓日用而不知”。医易同源,医武同道。书法、绘画、音乐、声乐••••••修到最高境界的道是相同的。一位歌手嗓音基础很好,作品完成的也没错,为什么没有打动观众和评委?专家点评:你要用心去唱,才能声情并茂,感染所有人。同样,用心作画,画才能气韵生动;用心去写字,书法才能字断而意不断,一气呵成;这是术与道的辩证关系。术是有形的技巧,道是无形的高超境界,道是由“心意”来体现的。上世纪20年代勒石的车永宏先生纪念碑的碑文中明确有:“戴氏祖传心意拳••••••外传李老农••••••再传车毅斋••••••毅斋得老农之术特精••••••宋氏亦心意拳中人,也述毅斋事绝详,毅斋死,予已载入县志方技传内。”为什么有这样确凿的历史定论,83年后,却有人在国家级的武术刊物:《武林》《武魂》《精武》网络上纷纷发表文章,争论不休呢?使我不由地想起古人的名言:“万物並育而不相害,路并行而不相悖”。历史不是泥人,中国传统武术,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这片厚土中产生的,心意拳,最能体现“一阴一阳者为道”,“大道无形”传统文化的底蕴,故“唯有心意真国色,千古奇传六合魂”。
历史不是“泥人”。根据车毅斋纪念碑碑文为主线,遍查尽可能得到的历史文献、书籍,第一代:戴文雄(二闾)。第二代:李洛能。第三代:车毅斋、宋世荣、宋世德、李广亨、郭云深、刘奇兰、刘晓兰、贺运恒、白西圆。第四代:李复桢、樊永庆、李发春、孟天锡、武杰、王福元、宋铁霖。第五代:陈际德、杨永蔚、吴立效、陈锡荣、乔锦堂、乔锦春、武承烈、王继武、彭廷隽。第六代:王鸿、陈兴邦、纪殿武、史克让、郑世恒、陈廷敬、柳中泉、庞维国、张万云、胡跃贞、郭瑛等。以上六代传承至今均为山西六合心意拳,简称:“心意拳”。山西六合心意拳在河北省的传承:其中郭云深、刘奇兰等都比车毅斋年龄大,但也是车毅斋先生的师弟,先入门者为兄,这是武术界共同的传统惯例。以上六代均为“心意拳”。胡跃贞所著《内功医学》中,明确记载胡跃贞拜师彭廷隽学练山西六合心意拳。在河北传授的另一种形式,第三代的刘奇兰,传到第四代的刘文华,出版了《形意拳抉微》。第五代的孙禄堂出版了《形意拳学》、姜容焦出版《写真形意母拳》。这三本书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出版后,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,冲击着发源地——山西。五十年代后,山西第五代阎跃武口述,第六代的杜世秀、杨映光于一九八五年四月,不顾车毅斋先生纪念碑铭文的“心意拳”,而以《山西车派形意拳》出版。这种不能自圆其说,前后矛盾的文章,公开违反碑文心意拳宗旨的意图,都可以跃然在各武术刊物、报纸以及网站。历史居然变成了“泥人”,被捏出了各种形式的形意拳。为了正本清源,张友林先生于一九九四年出版了《山西六合心意拳》。从医易学说,拳理拳法,源流传承诸方面,再现了古拳法——心意拳的真谛,历代六合心意拳大师:戴文雄、李洛能、车毅斋、郭云深、刘奇兰、李复桢、陈际德、王继武、王鸿、彭廷隽、胡跃贞等等,他们对原传山西六合心意拳做出了伟大的贡献。作为古拳法山西六合心意拳的继承者和传承者,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再现心意拳历史的真面目,以告慰历代各位大师的在天之灵,以及对广大武术爱好者的尊重。
张鹏举
注:为了方便读者,清晰、条理地看清山西六合心意拳传承的脉络,以车毅斋碑文为准,以戴二闾为第一代,按序说明问题,实际姬龙峰为第一代始祖。特此声明。

欢迎各刊物、网站转登,但必须注明原著。


 

由北京太极国际体育提供技术支持,咨询热线:010-84649918,84623318 Email:e-wushu@vip.sina.com
本网站所有图片及文字内容独家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